也说“京派”——从中华艺术宫绘画研究展说起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这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的研究展览。展览梳理了京津画派在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画学理论争锋,也呈现了从上海开埠到改革开放数百年的艺术思潮发展路径。合“京派”与“海派”,就是一部民国画史、大半部中国现代画史。南方与北方画坛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造成两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京”“海”两派的实质,是中国传统绘画从古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现象。不理解“海派”,也不可能理解“京派”,反之亦然。对这两派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明晰中国美术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主张及实践。澎湃艺术特刊发艺术学者、画家汤哲明为此次展览撰写的学术文章《也说“京派”》。“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展厅。从左至右作品分别是:方增先《母亲》、陈佩秋《柳鸭》、谢稚柳《松岭霜红图》、吴冠中《渔港》“京派”、“海派”的性质与差异说起“京派”绘画,通俗理解,是指近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画家集群,也称“京津画派”。对应的是南方特别是上海为中心、俗称“海派”的江南绘画。这是一个约定俗成、学理上容易造成极大歧义的称谓。阐说“京派”,首先应该明白其性质与范围。要说明这一点,将之与其对应而规模更大的“海派”进行比较,是一条必由的路径。因为如果没有“海派”,也许就并不存在“京派”。“京派”与“海派”中的重要画家,在相当程度上其实就是同一拨人,比如“京派”的领袖级人物金城、徐悲鸿,都曾是海上画坛的风云人物,而如吴榖祥、曾熙、李瑞清、萧俊贤、陈半丁、黄宾虹、张大千、蒋兆和、庞薰琹等重要画家,都曾长时间地居留于京沪两地……其间差别,只在同一个人在何地贡献更大、名声更盛而已。晚年分别居于上海与北京的吴昌硕与齐白石吴昌硕书《齐白石润例》,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历史的星光”展览作品 “京派”与“海派”的性质“京”、“海”两“派”的相似之处,在于人员规模大、风格多样、影响深远,其实质,就是近代中国的南北画坛。合“京派”与“海派”,就成了一部民国画史、大半部中国现代画史。而像岭南派(此派领袖曾长时间寄居于“海派”,是1910—1930年代的海上画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金陵派、新长安派这类风格比较统一、人员构成简单的真正风格意义上的地域画派,与之就不存在可比性。比较研究“京派”与“海派”的目的,是要说明南方与北方画坛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造成两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京”、“海”两派的实质,是中国传统绘画从古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现象。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现场比较“京”、“海”两“派”特点,可以明晰中国美术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主张及实践,为今天中国重建“文化自信”提供可贵的参考与借鉴。若不从地域文化,而是从“画派”的风格学角度去研究“京派”包括“海派”,我们的主题就成了“金城绘画与上海、北京的关系”、“徐悲鸿艺术与上海、北京的关系”、“齐白石绘画与海派的关系”……就无法实质性地认识“海派”与“京派”。因而,不理解“海派”,也不可能理解“京派”所以成其为京派,反之亦然。我们的目的,是凸显、求索、把握“京派”包括“海派”的文化品格,发掘其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左)张大千《始信峰图》(右)陆俨少《晴麓横云》,“历史的星光”展览作品“京派”与“海派”的差异北京与上海的艺文之风,并不仅仅体现在为鲁迅先生所评议过“近官”与“近商”的近代文学领域,虽然此说精准、深刻,完全适用于绘画。要真正厘清绘画中的“京”、“海”两“派”,还应上溯至更为久远的历史与更为广阔的空间,起码需溯源至宋人南渡。入元以后,皇家不再设立宋以来成为传统的画院,导致北方除大都尚有高克恭、李仲宾、赵孟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